跳到主要內容

歐洲光影速寫02 柏林

從布拉格上了Flixbus,原本預計5小時的車程,因為柏林的大雨和尖峰時段的恐怖交通,讓我們多在車上待了兩小時。一下車,梅雨季般的大雨,還有寒流來襲般的氣溫 ,沒有比淒風苦雨更貼切的形容詞了。匆匆忙忙買好車票和晚餐,溫暖的Kebab總算讓我們得到了一些心理與生理上的慰藉。柏林的溼冷陪伴我們度過了大部分的時間,看了許多與二次大戰和猶太屠殺相關的紀念館後,心情鬱悶的同時,也同時佩服德國人在轉型正義方面的決心。



這是位於布蘭登堡門附近,一個大型地景式的猶太紀念碑。2711塊高低起伏的水泥塊,配合地形高低起伏,不帶有任何雕刻或裝飾,以純粹抽象的方式紀念所有遇害的猶太人。


走進這片紀念碑,水泥塊的高度和間距限制了參觀者的視野,讓外頭都市的景觀若隱若現。有時,其他參觀者從鄰近處走過,便又馬上消失在視線之外。



身在其中,彷彿迷失在巨變的時代洪流之中,僅能遠遠望著曾經熟悉的景色。這是一個值得深思何謂「轉型正義」的所在,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真誠的面對過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不公不義?


令人意外的是,並非每個來到這裡的參觀者都能體會這個紀念碑的意義。有人在裡面玩捉迷藏,嘻笑打鬧,甚至爬上水泥塊自拍。


柏林的猶太博物館是另一個紀念二戰悲劇的建築,很有意思的是這座博物館的建築師正是一位猶太裔美國人Daniel Libeskind。他為這座博物館留下一段註解:「在我設計的曲折建築之中,是一片虛空間 (Void) -- 像某種捷徑,但其中什麼也沒有。這片虛空間支離破碎,穿過側廊,穿過走道,進入辦公室,又從中折出。我想,整個猶太博物館的精神都在那片虛空間之中。」

博物館的入口位於旁邊的德國歷史博物館,並以地下通道相互連接,象徵了德國歷史和猶太人的歷史密不可分的關係。


傾斜的地板和牆面,博物館動線的設計並不是以展示館藏為目的,而是為了呈現那個時代的猶太人,在面對種種禁令下,走投無路的困境。



博物館中最有張力的兩個空間,分別是「浩劫塔」還有永久性的裝置藝術作品「落葉」。在浩劫塔裡,20多米高的黑色空間中,只有頂部一小片天窗透出一絲絲光線。空間中任何細微的聲響,都會因為巨大的殘響而顯得特別壓迫。



「落葉」則是以色列藝術家Menashe Kadishman以三公分厚的鋼板,製作了一萬個粗糙、象徵性的面孔,面孔上的表情,彷彿在大聲求救,抑或是哀嚎。



當你走過這些「面孔」,鋼板之間撞擊的聲音就像在告訴參觀的人猶太人歷經的各種苦難。這兩個特別的空間,以感官體驗和空間氛圍,深刻地傳達了那段悲劇性的歷史。

看完柏林沉痛的歷史,接下來來點藝術與建築的柏林。在貫穿柏林市中心的施普雷河之中,有一座不小的「島」叫做博物館島。島上林立著5個博物館,館藏遍及古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文物、希臘、羅馬的繪畫雕像、埃及木乃伊、中東伊斯蘭文物,乃至於文藝復興之後的藝術創作,甚至是當代藝術。而這些博物館建築本身,也是堪稱建築史上的經典。


左邊是由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enkel)所設計的柏林舊博物館,是典型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從博物館的正面可以看到希臘神殿般宏偉的柱廊。右邊則是柏林大教堂。


河的另一側


博物館裡充滿張力的樓梯


由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所設計的柏林歷史博物館,鋼材、石材與玻璃的搭配向來都是貝聿銘的拿手好戲。



貝聿銘在構造細節的處理能力在這支旋轉梯上展露無遺

漢斯夏隆(Hans Bernhard Scharoun)是德國有機建築的代表人物,他在柏林有兩棟重要的作品,一個是柏林市圖書館,另一個是鼎鼎大名的柏林愛樂廳。


屋頂上一個個圓形的採光罩,讓圖書館沉浸在柔和的天光之下。


「音樂源自音樂廳的中央」是夏隆設計柏林愛樂音樂廳最主要的訴求,他認為將樂團置於大廳一端的布局阻礙了觀眾及樂師之間自由且強烈的交流,於是他將舞臺移到音樂廳的中央,而觀眾席則分區分佈在舞臺四週,呈“梯田式”排列。

出發前,稍微瀏覽一下柏林的音樂會資訊,發現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的最後一場音樂會是在Waldbuhne,而且門票早已售完。失望之餘,就沒有再注意柏林其他樂團的演出。直到抵達柏林的第二天,路過愛樂廳看到佈告欄上的海報,才發現有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Deutches Symphonie-Orkester Berlin)的演出。雖然曲目我都不太熟,不過難得來到柏林,還是決定去現場排隊賭賭看運氣。當天下午快6點就到愛樂廳的門口準備排隊,眼看人越來越多,不免有些焦慮。6:30一到,準時開門,所有排隊的人向售票處快步走去,走到一半還發現有另一個入口的一群人同樣虎視眈眈地衝向售票口。很幸運的靠著夠快的腳程卡到了不錯的位置,沒有排很久便買到了票,而且還有學生優惠只要10歐元。


大廳四處都有人在喝酒聊天,有如一個巨大的晚宴。音樂會開始前會打鐘,提醒人們音樂會即將開始。由於音樂廳的觀眾席是葡萄園式的配置,也就是觀眾席環繞著整個舞台。在觀賞樂團演出時,你也可以同時看到各個方向正在發生的大小事,十分有趣。音樂會很精彩,銅管的聲音十分健康紮實,在台灣樂團很難聽到這樣的音色。木管在演奏pp(極弱音)的時候聲音依然非常清晰,各聲部間的音準和平衡也很棒,彷彿被音樂廳精美的調和之後,再輕輕的放到你耳邊,各個聲部的聲音都聽得很清楚。弦樂的音色意外的溫暖,響度也讓人印象深刻。中場休息時,所有觀眾也一窩蜂地往外走,再喝一杯小酒,順便聊聊上半場的音樂。


晚上十點,滿足地離開音樂廳,這場音樂會是個很棒的生日禮物。

在柏林的最後一天,天氣終於放晴。


柏林的地標-布蘭登堡門


充滿科技感的柏林中央車站,上層是東西向的月台。


中間是餐廳和商店,下層則是南北向的月台。


德國國會的玻璃屋頂,很可惜當天在進行內部清潔,因此我們不能沿著螺旋坡道往上走,只能站在玻璃圓頂的看。

最後分享一些柏林街頭的隨拍


很有表情的公寓


不畏風雨的單車族


通勤時間

離開德國的首都,接下來我們即將前往德國最重要的港口-漢堡。待續。

[歐洲光影速寫]總覽
https://fotoholiker.blogspot.tw/search/label/歐洲光影速寫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歐洲光影速寫01 布拉格

2017年6月從大學畢業後,便踏上規劃已久的歐洲行,用40天走訪6個國家16座城市。在建築系職業病的驅使下,我們也親身體驗了許多建築大師的作品,並且用相機記錄下了精彩多變的建築空間以及光影。

歐洲光影速寫10 拉圖雷特修道院

位於法國里昂附近鄉間的拉圖雷特修道院,是現代主義建築師科比意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重要性與前面介紹過的 廊香教堂 ,以及位於南法的馬賽公寓並列。很有趣的是,科比意本人是一位無神論者,然而他卻完成了現代建築史中最重要的宗教建築。從在國外實習的同學那邊得知,可以透過網路預約到拉圖雷特修道院住一晚。於是確定好行程之後,便寫了一封email過去,說明想要住宿的日期,不久之後便收到他們的回信,告知我可以去住一晚。